十周年系友专栏 | 黄嘉琦:从文学到文学之外,在探索中寻找人生的多重可能
Body
十年,是光阴促成的诗行,是文珠与每一位学子的“双向奔赴”。在中文系(珠海)成立十周年之际,我们循着时间的回声,走进一段段系友的故事。他们从这里出发,将文珠的记忆收藏进人生的行囊——远行、扎根、生长,在各自的天地里熠熠生辉。
本期嘉宾
黄嘉琦,中文系(珠海)2018级本科生,博雅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曾任中文系(珠海)2018级班长、中文系(珠海)新闻中心副主任。毕业后就职于欧莱雅(中国)。

一、走出象牙塔,寻觅交汇点
研究生毕业后,我选择进入一家外资企业做品牌相关的工作。在硕士研究生阶段,我曾面临着究竟是继续读博深造还是参加工作的选择。我最终选择先参加工作,一方面是因为我对于自己能否坚定在学术研究的漫长道路上还仍有所怀疑,另一方面也想尝试走出学校/学院构建的“象牙塔”,在深入接触社会的过程中开始新一阶段的自我探索。而之所以选择在目前这个品牌工作,也是因为它的文化本身与文学、电影和艺术相联结,同时有着非传统的美学坚持。我还是希望能在社会化的工作和自己的专业、爱好之间找到一些可能的平衡。
二、缘起偶然,收获必然
选择汉语言文学这个专业、选择加入文珠,起初带有些许偶然。当年刚参加完高考的我,对大学专业并没有特别的执念或偏好,只是一手拿着自己的高考分数,一手对照着院校和专业目录,最终做出了一个看起来比较“恰当”的决定。但如今我仍然会每每庆幸于自己的选择,因为它不仅延续并发展了我对于阅读和写作的兴趣,还在更专业的维度帮助我学会理解与批评文学,逐渐能形成一些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开始更广泛地关注艺术和哲学等与文学相关的其他领域。
在文珠的四年,对我个人成长影响至深的无疑是读书趣味的养成和自我审视能力的初步形成。得益于诸位老师用心呈现的课堂和他们的言传身教,以及学系举办的各类讲座和学术活动,我始终被浸润在较为纯粹的读书、学习的环境之中,在相对自由的探索中形成阅读的习惯与偏好。回过头看,在文学中得到的看似无用又无形的某些东西,却又的确以一种不可言说的方式影响和塑造着我们看待世界、处理实际问题的方法。在文珠读书与生活的四年,也是我开始学会重新认识和审视自己的四年。我们所细读过的古文、小说、散文、诗歌,所接触过的文学研究、文艺理论、语言学理论,似乎都在一定意义上重塑着我们的认知体系,并让我们以新的视角重新观照自身。经过四年的学习和训练,我变得更倾向于了解和辨析事物或现象的本质,不那么轻易地为某些所谓流行的趋势和言论所摇动,这对于我来说是受益终生的。
三、放缓脚步,沉淀心灵
作为“过来人”,我认为在学习和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要着急,给自己再多一些纯粹学习与沉潜的时间。据我和身边许多同学的观察,我们常常会感慨于学弟学妹们比我们当年要过早地“成熟”,如在本科入学不久就考虑到读研升学的问题,甚至为此严谨规划自己的选课安排,又或顶着繁重的课业压力参加实习,只为将来求职能有更多的筹码和底气。尽管这当中不免有着时代内卷带来的无奈,但我仍然认为,至少在本科阶段,我们还需要保留多一些天真和耐心,带着非功利性的目的阅读、学习、交友与生活。这一阶段所积累的知识、形成的兴趣,将在一定意义上成为我们未来进入社会的某种“底色”,这也许是比所谓绩点排名、实习履历更值得悉心经营的一面。
四、多维探索,无界生长
我很喜欢“探索”,因为它指向了迷人的未知的可能性,以及一种倾身向前的姿态。就职业发展的角度而言,我正在试图找到一份足以让我倾注热情且能不断带来一些新奇挑战的事业,尽管目前我还只是身处在某个模糊的起点;从个人发展的方面来说,我也在尝试通过不同的方式接触一些过去不那么熟悉的领域,像是大模型的应用和评估,一方面是希望保持一点“时代感”,另一方面也想为未来的探索开拓可能的方向。更为“生活化”地来看,我正在探索一座新的城市——从岭南到上海,不同的四季气候、城市空间、文化活动和生活方式,都带给了我新的生命体验,也打开了一些新的观察视角。
五、十年文珠,灿烂前程
在文珠的四年,是让我永远怀恋的四年。在这里,我遇见了许多博学而谦逊的老师、优秀且热心的师兄师姐和志同道合的同窗,度过了一段充实而美好的时光。作为最初的几簇“浪花”,我们见证了文珠的成长与繁荣——从小而紧密的团体到日渐壮大的师生队伍,从滨海红楼到海琴六号,其间共同分享过的努力与热情、活力与希望,也在我们的生命中留下了重要的印迹。值此建系十周年之际,衷心祝愿文珠和每位文珠学子永葆活力,未来之路光明璀璨!